资环学院“责任与使命”党课系列报告(四):中国科学院的体制特色和历史贡献

  • 日期:2015-04-14
  • 1929

讲座现场.JPG

讲座现场

提问.JPG

提问

合影.JPG

合影

4月10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责任与使命”党课系列报告第四讲于教学楼阶一5举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研究员为全院师生作了以“中国科学院的体制特色和历史贡献”为题的精彩报告。报告由资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静老师主持,全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申请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扬宗研究员以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为背景,综合近年来的院史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使命、机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分期、体制特色和中科院在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集中写照。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始终与祖国同行。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院,中科院办院方针几次变化,都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无论从“一院两制”到江泽民总书记“三个基地”的要求,还是从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到新时期“四个率先”的奋斗目标,都可以看到中科院在发展战略上的变化。

中科院的体制特色重点体现在党政领导、“三位一体”(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发展架构、学部-院士制度等方面。建院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口领导、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直接负责科学院的领导工作。由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组成的“三分结构”,一直就是中科院独具特色的组织模式。建院之初,中科院建设了一批研究所;1955年,学部成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中科院获国务院批准创立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1949-1955年,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是全国科学中心和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同时还是政务院管理全国科学事业的政府部门。先后组建了44个研究机构,遴选了首批233位学部委员。1956-196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发展的时期。拥有119个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制度,形成了学科齐全的科技布局。1966-1980年,中国科学院经历了从"文革"浩劫到"拨乱反正"的沧桑巨变。1981-1997年,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前行。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从此,中国科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曾在共和国的历史写下过光辉的篇章。“两弹一星”的贡献,邓小平1998年视察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就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不仅在国防科技方面贡献卓著,在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经济领域、医药健康领域也有重大贡献。建院六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大量的思想成果:“十二年规划”、“科学十四条”、“863计划、顾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等。“科学 民主 爱国 奉献的优良传统,“唯实 求真 协力 创新”的院风深深融入在中科院前进发展的各个阶段。

报告最后,王扬宗研究员提到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需要我们进行反思。这是新时期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代的科研人员需要肩负起的责任。提问环节,王老师还就院史馆中院士照片陈列遴选标准、国科大与教育部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资环学院部分党支部先前已经对中科院院史馆、国科大校史馆进行了参观学习,结合此次报告,党员们对中国科学院历史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更明确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主讲人简介: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史编研组组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近年来参与了中科院六十年院庆展览和中科院院史馆陈列的内容设计,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六十年》等院史著作的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