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811012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主讲教师:王五一等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o-environmental Science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适用于地理学、地质学、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侧重介绍环境地学的前沿问题。以环境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环境变化的区域综合分析为主线,涵盖目前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以期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地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了解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球科学背景;了解和掌握地球环境的统一性和环境污染物质在地球环境存在和迁移转化的系统性;掌握地球科学处理现代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和掌握中国和世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和对策,为从事环境和地球科学的研究、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
预修课程
大学本科相关的地球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介绍环境地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简单介绍地球环境问题
地球环境系统—地球环境的能量基础,化学演化,组成及各圈层的联系;环境地学的发展;环境地学的体系—定义、任务、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分支学科的内容;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环境地理过程
地球各圈层变化过程的联系,环境过程的生态、健康影响
第三章 地球化学环境过程
环境的化学组成与变化,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人类活动影响
第四章 地质环境过程
地质环境的构成与演化,地质环境物理过程及效应,构造过程与地震、火山、海啸、山崩,地貌过程与滑坡、泥石流、雪崩、地面沉降
第五章 大气环境过程
大气环境的组成,大气物理过程及其影响—洪涝、干旱、寒潮、风暴潮,大气化学过程及其影响—碳循环,人类活动影响(包括大气污染)
第六章 水环境过程
水环境特征,水资源与水灾害,海洋(赤潮、海水入侵),人类活动影响(包括水污染)
第七章 土壤环境过程
土壤和土地的特征,土地退化,土壤污染
第八章 环境综合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跨界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
区域环境质量:生态破坏、酸雨、沙漠化等;
中国主要环境问题:重点介绍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九章 环境评价与管理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包括环境卫生评价)
环境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建设;环境规划(包括生态规划)
第十章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
全球监测(网络、机构、标准等);物理、化学分析方法与模拟;GIS、地统计方法与模型;文献检索、调研、课题设计(或开题报告)、执行、总结
第十一章 环境地学工程与技术
重点介绍在环境保护中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如:生态改良、环境修复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部分讲座和报告。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
环境地学导论,郑度,谭见安,王五一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环境地学,陈静生,洪松编著。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实用环境地学,石晓枫,杨国栋编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地球与环境科学导论,孙立广,杨晓勇,黄新明。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环境地学,孔繁德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环境地学分析方法及应用,陈育峰著。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环境地学,高伟生等编著。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环境地学基础,林炳营编。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Geoenvironment :Characterization, containment, remedi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New York :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95.
Environmental geology: Geology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 by Matthew R. Bennett and Peter Doyle. New York : J. Wiley, 1997.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 Factsheets for the geochemist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 / Clemens Reimann, Patrice de Caritat. Berlin ; New York : Springer, 1998.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A geographical study / by Chandra Shekhar Kumar. Varanasi : Ganga Kaveri Pub.House, 1998.
人类生存环境蓝皮书,马翼。蓝天出版社,199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环境管理学,叶文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环境生态学导论,刘云国、李小明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环境工程学,周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王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环境地学原理,李天杰、宁大同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教师简介
1. 郑度,男,1936年生,祖籍广东大埔,自然地理学家。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曾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地理学报》(英文版)主编。他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研究中取得显著进展;建立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在土地退化整治和生态建设领域,强调要重视地域分异规律和尊重自然;基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
2. 谭见安,男,1931年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理学综合研究,在地球环境与健康、医学地理和生态化学地理研究等跨学科前沿领域取得开创性进展。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多年来承担国家攻关、部(院)重大和重点、国家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5部,获国家、部(院)级科技成果奖14项(二等以上)。
3. 杨林生,男,1966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表环境化学过程与健康实验室副主任,地理学会理事。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地理所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被派往英国访问工作一年。主要从事化学地理、医学地理、环境与健康、医学地理制图。近年参加和主持国家攻关或支撑项目、国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等科研课题20多项,在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环境病因与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地理流行、环境中重金属健康风险和全球环境变化与人口健康等领域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5篇,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4. 董云社,男,1961年10月生人,博士。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SCI收录刊物“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学术刊物编委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期在国内外从事陆地表层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实验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与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aul J. Crutzen教授等国际著名科学家合作发表SCI、EI收录学术刊物论文22篇,合作出版著作3部,SCI收录刊物论文他人引用达1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5. 吴绍洪,男,1961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1982年8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1987助研,1994年副研究员,1999年研究员。1994年获荷兰国际航空测量与地学学院(ITC)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学科方向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目前主要研究为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进展》编委等职。
6. 朱立平,男,1965年12月出生,分别于1988、1991、1998年在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专业、中科院地理所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多项有关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1998年以来获中科院、中国科协等系统的学术研究和工作表现多项奖励。与德国、日本等有关科研机构有广泛长期的国际合作联系。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西藏大学担任有关课程与学术讲座的教学任务。
7. 梁涛,男,1970年生于吉林,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1998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做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化学地理与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委。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包括:非点源污染过程和模拟,区域水环境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曾主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等地20多项科研课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SCI论文近30篇)。曾荣获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奖励。
8. 王五一,男,1949年生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变化与健康、环境生命元素、污染物迁移分异规律与健康研究。主要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IHDP中国委员会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工作组组长等多项职务,任《地理学报》(英文版)、《地理研究》、《卫生研究》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国家、院、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
(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