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格局研究

  • 日期:2013-04-28
  • 3887

注:I 表示医药、化学药品与生物制药业; II 表示办公设备及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III 表示医疗设备、精密仪器与仪表制造业; VI  表示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论文以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为实证数据,试图回答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大都市地区,制造企业的区位模式在空间上是更加集聚还是趋于分散化布局,以及影响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论文收集了1996年和201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数据,首先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对比了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企业集聚热点及空间变化;进而用Ripley K函数作为分析工具,定量分析了集聚的空间尺度变化;论文进一步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了有可能导致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空间重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比了要素作用强度的行业间差异。

Ripley’s L(d)函数得出,1996年、2010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空间尺度范围分别为13公里、17公里,集聚强度增大;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行业集聚差异明显(1996年见图(a)2010年见图(b))。由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核密度图可以看出,1996年(图(c))四环内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较高,2010年则向中关村等几个核心集聚(图(d));由就业数核密度图可知,酒仙桥地区就业人数密度一直呈较高形态(1996年见图(e)2010年见图(f))。

结果表明,1996年及201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聚化特征明显,但产业集聚中心位置发生了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区的偏移,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大都市区尺度上的扩散以及园区尺度的再集聚特征。区位通达度、集聚经济、科技园区规划与政策引导是影响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空间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交互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决策者对转型期大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格局进行更加有效地引导,以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论文发表情况:

ZHANG Xiaoping, HUANG Pingting, SUN Lei, WANG Zhaohong. Spatial Evolution and Locational Determinant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Beijing[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3, 23(2): 24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