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201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下称“国科大”)主办,国科大党委学生工作部、资源与环境学院(下称“资环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下称“生态中心”)承办。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出席论坛并致辞,国科大资环学院院长、生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主持论坛,生态中心研究员王亚韡、刘刚受邀作特邀学术报告。国科大资环农学院党委书记王静,资环学院副院长杨林生、刘文彬,以及生态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下称“地理所”)等11家培养单位的300余名师生参加论坛。
朱永官先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在致辞中,他强调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性,随后他以“机缘巧合”“处处留心”两个关键词分享感悟,希望同学们始终怀揣对学问的敬畏与热爱,既要“处处留心”观察细节、捕捉创新线索,也要做到理性甄辨、独立思考,不断锤炼学术能力。
牛晓莉在致辞中鼓励同学们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于展示自己,敢于提问质疑,乐于分享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她向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做“真问题”的探索者、做“跨学科”的先行者、做“大力协同”的实践者,在学习科研中书写国科大环境人的新篇章。
王亚韡以《关于新污染物的一点思考》为题作特邀学术报告。他指出,化学物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应推动环境治理从“被动管控”向“绿色可持续设计”的范式转变,最终构建人类与化学物质和谐共生的未来。
刘刚以《可持续供水系统:反习惯性思维与颠覆性创新》为题,从“从来如此便对吗”这一问题开篇,结合生活用水的演变历程以及自身科研经历,鼓励同学们提前做好规划与储备,在每一次实践探索中积累人生经验,祝福同学们学有所成,收获一段丰盈而饱满的人生。
杨林生、刘文彬分别主持研究生报告环节,充分调动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性,现场气氛活跃。
来自资环学院校部、生态中心、地理所等11家培养单位的21位在读研究生作精彩学术报告,内容涵盖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热点与前沿。评委团肯定了汇报人的科研能力与汇报水平,对研究生严谨科学的求真态度和跨学科的创新思维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改进建议,鼓励同学们增加国际学术视野,多积累、勇突破,为环境领域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论坛当天,会场外设墙报展示区。现场师生围绕墙报的研究创新性、内容科学性与美观度等展开深入交流,让现场讨论氛围持续升温。随后专家评审结合前期展示效果与现场反馈,对所有墙报进行综合评定。
汇报结束后,刘文彬做论坛总结,他代表主办方对本次学术论坛现场的每一位师生致以诚挚谢意,也向为论坛筹备与举办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感谢。最后,他鼓励在场师生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后续举办的学科论坛,希望同学们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深耕,最终结出更多亮眼的科研硕果。
论坛最后,与会专家共同揭晓了获奖名单,并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学术报告评选结果
最佳创新奖:厚文雪、康宇阳
最佳汇报奖:李肖平、涂佳敏
一等奖:林达、毛天奥、赵文玥、康宇阳、程昕煜、彭玺
二等奖:寸猛、涂佳敏、张洪瑞、吴讷、王艺霏、岳学海
三等奖:李肖平、姚楚鑫、李时畅、黄涛、陈高杰、郭佳宁、冀哲、厚文雪、成钰
墙报评选结果
优秀奖:潘忆遥、周怡、云江慧、姜懿芸、周鹏、程昕煜、
朱晓晶、常占坤、林达、蔡清贺、李肖平、霍丽欣、张晋博、
王艺霏、周睿成、谭浩、陈思思、包春、张宜芸、陈冠宏
生态中心2022级直博生潘忆遥提到:“通过与不同研究方向同辈的学习交流,我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从他们的工作中汲取了灵感与方法,有助于我自身研究的推进与创新。这种开放、协作的学术氛围,正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关键”。“参加这次学术论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阔’。”资环学院卢俊晨参加完学术论坛后说道,“特别感谢学院老师们的细致筹备,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真的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学习机会!”
论坛得到了国科大毒理与健康测试技术研究中心、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环境微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大气环境化学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不仅让与会师生感受学术魅力与价值,展现青年学子蓬勃朝气与进取风貌,更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为提升科教融合育人实效、聚焦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前沿科技、增强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