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贵瑞院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碳战略及生态碳汇科技问题

  • 刘文彬
  • 日期:2022-12-24
  • 4490

       2022年12月14日晚19:00,国科大荣幸地邀请到了于贵瑞院士为本科生带来题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碳战略及生态碳汇科技问题”的讲座。于贵瑞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于院士的研究方向是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

                               

       在这场讲座中,于贵瑞院士从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管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方略,以及巩固提升生态碳汇的科技问题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应对全球变化的双碳战略及生态碳汇提升的科技问题。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碳战略及生态碳汇科技问题,于院士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相关背景并展开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成因、全球碳收支与碳中和、中国的碳中和与路径的选择,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碳汇功能。

       于院士先从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发展历程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及成因。全球变暖的话题是一个长期气候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经历了基础理论奠基阶段、认知发展阶段与评估预测阶段,随着“全球变暖”得到证实,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也日益成为牵动科学发展的重大领域,许多科学工作都围绕此展开。当气候变化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挑战的时候,全球可持续发展与如何应对的问题转化成全球气候治理与碳管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涉及到全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关于如何构建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碳达峰”与“碳中和”成为全球共同探索的方向。

         

       于院士从时间发展与区域不平衡性说明了全球变暖的规律以及气候异常现象的出现。由于自然变化的速度与人类适应自然的反应速度是不匹配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公害加剧、农业缺水干旱、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挑战。通过对温室效应的分析,提供给我们一个挑战性问题与解决思路,是否可以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浓度来减缓或逆转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于院士指出,我们需要通过探索人类活动-全球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来调节全球碳循环以取得基本平衡。

 

 

       随后,于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全球碳收支与碳中和。于院士先解释道,由于人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总量远远大于陆地与海洋的吸收能力,这种差距带来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升高,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基于此,给出了我国“碳中和”的概念:以自然生态固碳、生态措施固碳与地球工程固碳消纳中和人为碳排放量,以达到人为净排放归零的目的。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看,于院士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战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大标志。把这样的全球问题落实到中国,于贵瑞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的碳中和与路径的选择。党中央明确提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于院士以充分的数据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与任务的艰巨性,开发出新型电力系统、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现有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创造新型增长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面对资源短缺问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需要采取果断措施,实施“双碳”战略,于院士用数据预测的图表再次说明了脱碳发展模式的必要性。碳中和问题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高度契合,于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以“双碳行动”作为重大牵引途径、战略,生态碳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关于中国陆地生态碳汇功能部分中,于院士提出了问题,“中国陆地生态碳汇到底有多大?还有没有增长的空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基于监测数据,于院士指出,在10-15亿吨左右的固碳能力基础上,通过农林的减排、生态的增汇、地质工程封存,我们有希望把中国碳汇能力提升到20-30亿吨左右。于院士也指出了解决基本问题的五个核心命题,并指明了实现的可能性与困难。于贵瑞院士在本次讲座中给同学们普及了“碳中和”的相关知识和最前沿的国家科技与发展蓝图,在讲座互动环节中,于院士以专业的角度,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