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组织202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等专业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生态环境中心”)参加学习。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师生见面,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启蒙课。同学们置身于国家顶尖科研机构浓郁的创新氛围之中,提前感受到了未来专业领域的学术气息。
同学们首先来到地理所会议室,同学们聆听了刘文彬副院长、杨林生副院长、王振波处长、王姣娥研究员、裴韬研究员、毛永红副处长,以及吕昌河研究员的致辞和报告。此外,黄洁、李广东、陈卓、黄沙、尹乃毅、刘琳、张志楠等老师一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刘文彬副院长说明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尤其新生,初步了解地理学范畴与研究所的价值,期望参会同学积极探索专业方向。杨林生副院长向同学阐释地理学的特点与意义,并欢迎大家深入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王振波处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理所的历史沿革,并寄语新生深耕地理、服务社会。
王姣娥研究员围绕“经纬天下、家国情怀”这个核心展开了学术报告。她展示了地理科学在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家战略领域的成果,还介绍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有优秀的老师、丰富的实践机会,完善的奖学金体系。她还提到不管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前景都很好,欢迎大家选择这个专业。
裴韬研究员做了一场关于AI与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科学前沿应用的报告。他结合一些实际例子,给我们讲了地理大数据的应用情况,还有AI和地理学融合的核心方向,最后还讲了相关技术支撑的重要性。
毛永红副处长给我们介绍了研究所的整体实力,包括学科建设、毕业生就业这些方面。毛副处长说研究所不仅有完善的科研平台,在政策影响方面也很有分量,让我们对研究所的综合实力有了全面的认识。
吕昌河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情况,说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到野外观察各种自然要素,还有它们在不同地方的区别。吕昌河研究员讲了实践教学的意义,比如能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人地协调发展的认识,还能增强大家的爱国情怀。吕昌河研究员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实习的小故事和路线情况,寄语我们要保持好奇心,扎实做好实践学习。
接下来,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人文教研室展板,了解了地理所研究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成果。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地理所的所史馆。所史馆内陈列着地图、论著、考察照片和科研仪器等物品,展示了地理所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通过这些展品,同学们了解了该所的学术传统和科学家们的工作。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表示认识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希望未来能学习前辈精神,为国家的相关领域发展贡献力量。
下午,同学们前往生态环境中心参观学习。首先,由宋茂勇副主任和刘文彬副院长分别致辞,分享了生态环境中心科研实力与多元方向,并热情欢迎同学们深入了解、未来交流。
宋茂勇副主任致辞
随后,连静处长详细介绍了生态环境中心的发展历程、过硬的科研实力、完善的教育培养、给力的奖助福利和丰富的学生活动,还提到中心就业率常年100%,并热情邀请同学们加入中心深造,一起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接下来,生态环境中心老师们为同学们介绍了有趣、易懂的科研成果。陈博磊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神奇的微液滴化学,将水界面的特殊物理电学现象讲得通俗易懂。刘超研究员为我们讲解了轮胎里的“隐形杀手”,即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毒性。在学术报告中,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物理、材料等学科的融合,体会了生态环境研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特性。
最后,刘艳娜副研究员和马庆鑫研究员分别带领我们参观ITA实验室和烟雾箱实验室,同学们驻足精密仪器前听讲解、问细节,见到令人惊艳的细节时不禁感叹。大家称近距离接触让科研不再遥远,既被实力打动,也深感研究价值。
活动交流结束后,同学们乘坐大巴车返回校园。本次活动圆满落幕,同学们通过聆听报告与实地参观,深化了专业认知,点燃了科研热情,明确了努力方向,更坚定了科研初心。大家纷纷表示,将珍惜平台资源,勤学笃行,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