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6日,2023级环境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全体本科生怀揣着期待的心情与求知的渴望,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文彬、青年班主任冯钦忠等一行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所)。这次参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的理念,带领同学们在切身感受科研一线工作、了解学科最新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对专业的了解与兴趣,对自己的专业和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上午八点半,同学们到达生态中心。这里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像是繁忙城市里的一座绿岛。在这座美丽的绿岛上,我们进行了一场与环境学科的邂逅,聆听了来自不同环境研究专家的讲座报告。
首先,连静老师进行有关生态中心介绍的报告。连静老师详细介绍了生态中心的历史、发展目标、学术布局、学科及实验室等基本情况,接着连静老师仔细地讲解了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及生态中心在支撑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立标准,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服务国家与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与重要性。
然后,张庆华老师进行有关野外科考杂谈的报告。张庆华老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在“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进行野外科考工作的所见所闻。分享过后,张庆华老师还讲述他关于野外科考的多点体会。
接着,刘倩老师的报告:隐秘的角落---大气污染是如何危害我们健康的?在此次讲座中,同学们对大气污染、PM2.5等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现在的大气污染现状和未来我们可以采取的行动有了更广阔的见解。
最后,六位教研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对教研室的介绍。两位同学积极地提出了有关环保以及资源环境发展前景的问题,并收获了来自老师们详细的解答。老师们的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了学科特点与前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交流会后,在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系统地参观了生态中心。研究所的老师们热情地介绍了研究时用到的许多大型仪器,并带领我们参观了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和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专业技术平台。同学们领略到科学前沿科技,感受到严谨的学术氛围,科学的种子在心中无声但茁壮地成长。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地理所。首先,樊杰老师致辞。樊杰老师详细地介绍了选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正确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被国家需要的学科。同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战略眼光和综合研究的学科,是一种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屹立于科学前沿,无疑是同学们实现科学梦想的正确选择。最后,在地理学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你可以同时体验旅游观光的快乐,这也在搞科研的同时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
王姣娥老师进行报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介绍。王娇娥老师说到,从事这个学科,你可以感受到兴趣、生活、科研在一条线上。同时,王老师对这个专业的发展潜力、科研工作、本科教育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戴君虎老师做了关于“自然地理科研实践”报告。在戴老师生动形象的介绍下,同学们对一些考察实践路线以及路线沿边的自然景观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自然地理乃至身边自然的理解。
马丽老师详细介绍了“人文地理科研实践”。通过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老城市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国土空间规划等具体实例,马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了不同地区的人文之美,也让同学们在精彩的报告中感受到人文地理的魅力。
裴韬老师接着做了报告:探索地理大数据背后的规律。与前几位老师的报告不同,裴老师更注重于从严谨的数据中向同学们展示地理之美。裴老师从手机数据谈起,向同学们讲述地理数据的大概念、地理大数据挖掘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研究必备知识。同学们在领略地理学趣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严谨科学之美。
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总监刘晶老师进行报告:通往All Possible Worlds---地理虽然是科学,但却很浪漫。在刘老师的讲座中,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历史与发展,也在张张美丽的图片中与从未去过的片片土地相遇。这让我们知道,只有不断探索的心灵,才能遇到不断变化的风景。《中国国家地理》对美的永恒探索。
交流会结束后,同学们参观了所史馆,了解到了地理所的发展与地理工作的情况。当同学们踏上回程的路时,地理的魅力已经在内心久久回响--这是来自自然地理的无限探索的可能,也是来自人文地理的灵动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