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性地栖居在山水之间”——资环学院成功举办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6年会

  • 吴楠/文 郭禹含 杨天鹏/图
  • Published: 2016-10-19
  • 2981

“诗意性地栖居在山水之间”!当这一唯美的题目在大屏幕上一闪而出,在座所有人都被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老先生的精彩讲述之中。

这是本月15日在我校雁栖湖校区召开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6年会上,吴良镛老先生的演讲主题。本次年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出席会议并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主持了年会开幕式。 

吴良镛发言吴良镛发言

作为第一位基调发言嘉宾,吴老以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强调了重新审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加深了大家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论坛主题的认识,为接下来为期两天对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和发展的研讨营造出良好氛围。

 在两天的学术交流中,来自近30个中央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及著名高校的70多名专家学者,包括3名两院院士和1名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多名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近20名优秀青年学者以及原住建部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文化部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和中国城市经济协会会长等,先后呈献了38个精彩的主题演讲和专题报告,并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也应邀到会作了题为城市与文化传承的演讲。

 研讨始终围绕着引起大家共鸣的“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城镇化离不开科学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原住建部长汪光焘发言汪光焘发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周大鸣、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等学者在报告中,分别对地域文化、农耕渔猎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解析,丰富了中国人居文化的内涵。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培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等专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经验与研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途径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发言始终围绕审美并讲述了很多亲身经历。他认为,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应以作为归结。只有由在前面引领,文化才能持续,文化才能长久。提升审美能力不能仅仅依托学校教育,而应把公共空间也作为乡村和城市建设的审美课堂。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演讲余秋雨演讲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已成为当前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剧烈的人类活动类型。目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与城市化相关,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酸雨、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建设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有多大,避免以牺牲人居环境来换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的上述观点,在众多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保护问题的发言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松霈认为,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战略指导思想至关重要。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须落实到城乡规划工作,将生态保护的理论贯穿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认为,我国乡村也面临人口密度高、环境问题严重、资源能源紧张等问题。因此,改善村落人居环境是个长期工作。一定要坚持合理开发、适度建设的原则,构建结合地域特点、适合农村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

工程院钱易、江忆两位院士院士以及王国平、毛其智、李晓江、李迅、诸大建和夏光等知名专家的报告,则分别从技术、资金、管理及规划等研究领域着眼,对如何建设绿色城市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案。

16日进行的“青年论坛”则是在不久前举行的“三院院长联席会”上由专家学者们商讨确定举办,其目的在于吸收年轻力量,促进论坛长远发展。近二十位杰出青年学者围绕“城市未来与中国发展”这一开放性和前瞻性的大课题进行发言并展开深入研讨。

张元勋致闭幕词张元勋致闭幕词

16日下午14时,“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6年会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国科大资环学院副院长、教务部部长张元勋充分肯定了论坛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谈到了学院在接到承办会议任务后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时,张院长对相关老师尤其是30名学生志愿者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最后他盛情邀请与会专家再次来我校做客和讲学。迎接嘉宾迎接嘉宾

忙碌并快乐着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