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与健康

  • Published: 2015-11-07
  • 3534

课程编号:812009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谭见安等
英文名称:Geoenvironment and Health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人体科学有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跨前述学科的交叉领域课程,是一个新兴的、越来越受国际有关组织和专家关注的前缘领域。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广受关注的之时,本课程特色旨在能以跨学科的角度,从高视野、深层次来认识、理解和揭示地球环境与人类健康生存的关系和机理及其调控途径。
本课程主要讲述:
1、地球环境的概念、内涵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对健康的整体作用,即从整个地球出发研究地球环境的结构、组成特征和变化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目的是从地球环境整体上认识、揭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起源、分布、流行、预测和防控的规律与途径。
2、从地球环境角度对健康和疾病进行分类和论述。
3、人类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地域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球环境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以及与地球各圈层间的关系。

预修课程
大学本科相关的地球科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
教  材
主要参考书:
1.谭见安等编著. 地球环境与健康. 化学工业平均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北京: 2004年5 月.
2.郭新彪. 环境健康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 2006.
3.McMichael AJ,Haines A, Slof R and Korats S,1996.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An Assessment Prepared by a Task Group on Behalf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WHO. Geneva.
4.WHO,1992. Commission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Our Plane,Our Health. Geneva.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的目的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地球,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地球环境与健康;健康、地球环境与人类保持平衡的体现;健康地学 ( health geoscience)。
第二章 地质环境与健康
地质特征与元素分异和人体健康;地壳岩石矿物成分的差异与健康; 地壳物理特征与人体健康;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与健康; 矿产资源与健康;矿泉水与健康;地质灾害与健康。
第三章 大气环境与健康
大气圈的结构与运动;气候与气候资源利用;极端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大气环境变化与健康。
第四章 水环境与健康
水与生命及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及其循环;水的性质、组成及其对健康的作用;水化学与物理特性与健康;水污染与健康;水环境管理与健康;全球水环境与健康。
第五章 土壤环境与健康
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土壤营养物质与农产品品质和健康;土壤污染与健康; 土壤有害元素与健康;土壤微生物与健康;污灌和污泥的利用与健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有机农业和无公害食品;土壤环境健康的改良与保护。
第六章 地理环境与健康
地理环境的分类;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域分异与地理环境;地理过程(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高原环境与健康;药物资源地理与健康;地理环境与疗养保健资源;地理环境与长寿;地理环境、营养与健康;地理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生命元素地理与健康;医学地理与健康。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1. 谭见安 男,1931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化学地理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医学地理、环境生命元素、生态化学地理、地球环境健康、风沙防治等研究。上述跨学科前沿领域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创建和填补了学科空白。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科学出版社首届优秀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中科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等。
早年(1956-1966)从事风沙治理与沙漠考察、自然区划与农业区划等工作。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国际领先水平的沙风洞实验室。主持和承担了“六五”~“八五”的国家攻关、及部(院)重大和国家基金等多项有关环境、生命元素与地方病项目的研究。揭示了长期病因不明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流行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发现中国存在一个低硒带,确定了划分低硒带的指标体系和阈值,揭示了低硒带形成机理;并证实克山病、大骨节病与低硒环境分布的一致性。在学科理论上,建立了生态化学地理、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发展、环境与健康”平衡、健康地学、地理生态系物质匹配采样、元素与疾病制图、疾病地理调查等系列新概念和理论方法,开拓了环境生命元素和医学地理学的新方向,对深层次认识地球环境与生命健康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表有关论著二百余篇(部)。其主编的《中华人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是首部环境生命元素(硒、碘、氟等)与健康领域的综合性成果,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医学地理巨著,中科院1989年十大成果之一,获国内外有关组织和同行的好评及广泛引用,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重大综合项目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数个奖项。新近研制的《中华人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200多年我国的鼠疫时空流行规律、并发现鼠疫疫源地形成与富钙、富铁的地球化学景观相关,是环境生物病因与化学因素关联性在认知上有意义的进展;还有专题编著《环境生命元素与克山病—生态化学地理研究》、《中国的医学地理研究》、《Environmental Life Elements and Health》、《环境硒与健康》,《地球环境与健康》、以及合作成果《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及有关论文《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均是有代表性研究成果。获得过包括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院)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14项(二等以上)。在国际国内十余个学术团体中任过职。在国际国内7个地方学、医学地理或环境科学等杂志任副主编或编委。进行过较频繁的学术交流访问,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主持召开过二次国际“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一次国际“医学地理”学术讨论会,以及多次国内学术讨论会。

2. 雒昆利 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地层古生物学、古生态学以及地史时期沉积物的物化性质及元素差异的历史过程以及在地表过程中现代环境的影响的研究。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被选为煤炭工业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被选拔为煤炭工业部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美国UMR大学地质系高访学者,1999年美国COLORADO寒武系研究所高访学者。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南秦岭大巴山典型晚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地层剖面岩石和生物样品的系统采集,对寒武系地层、生物群和共伴生矿产及微量元素含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95年度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6年获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两项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秦岭寒武系地层、生物群及含矿性的研究);1998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辽东的寒武系);全国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工作组理事,古地理学报编委,。

3. 杨林生,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地表环境化学过程与健康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参加和主持“九五”、“十五”等20多项课题,在环境生命元素硒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燃煤和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地理流行与控制,铅、汞等在农业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及其健康效应、鼠疫的地理流行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1998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与其他人合作获发明专利2项。

4. 韦朝阳,男,1965年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副研究员。1987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在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金属超富集植物、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矿冶周边重金属空间分异及生态风险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目前侧重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等项目,在国际和国内科学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培养研究生7名。

5. 李海蓉,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1999年和2003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科研任务,在地理环境与健康关系、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70余篇。

(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