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

  • 日期:2015-11-07
  • 5587

课程编号:822008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杜睿
英文名称:Ecotoxic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环境和生物有机体(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对策的一门新兴学科。课程主要内容是:阐明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迁移、转化及降解过程;有毒物质在多介质的环境中循环过程及模型;有毒物质在陆地生态、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变化规律及毒性机理;使学生了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方法与技术;了解生态毒理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预修课程
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
教  材
教学参考书
1.Moriarty, F. Ecotoxicology(3rd ed.), Academic Press, 1999.
2.Walker, C. H. et al.(eds.), Principles of Ecotoxicology, Toylor & Francis, 2001.
3.周启星等主编,生态毒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
4.孟紫强主编,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5.纽曼与昂格尔主编,赵园与王太平译,生态毒理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生态毒理学报,ISSN 1673-589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主办,北京报刊发行局。

主要内容
绪论
全球环境污染现状;生态毒理学任务与特点;生态毒理学基本概念;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 环境污染与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的来源与主要特性;毒物质及其毒性暴露和评价的基本概念;有关毒物质的毒理与效应的基本原理;影响毒物质毒性的因素。
第二章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有毒物质环境分配过程;毒物迁移与转化的途径;有毒物质在不同生态系统的转运和归趋方式。
第三章 有毒物质的分子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毒作用机理与作用模式;毒物的激活与生物转化过程;生物标记物的概念与分类;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效应机制;生物标记物与污染物分子间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生物标记物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第四章 有毒物质不同的生态效应
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毒物质对个体、种群、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不同水平的毒性效应;典型污染毒物的生态毒性效应与毒性作用机理。
第五章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分子及细胞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方法与生物监测;致突变的遗传毒理效应的研究试验;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常规研究方法;对种群和群落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微宇宙与中宇宙研究方法等。
第六章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毒性灾害与生态风险,风险评价的生态毒理学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及其程序,辐射污染的类型、生态效应及其风险;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与生态风险管理。
第七章 生态毒理学研究展望
新概念与研究方法的引进和改进,今后研究的重点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杜睿老师,研究生院资环学院副教授。